关于互联网和博客
我好像从来没有通过公开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一年。过去的两年,我会通过播客的方式谈谈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俗套”故事,通常是归纳几个关键词,然后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虽然这样的做法像是命题作文,但它的好处是,能够比较简单地完成年终总结。然而,播客的主要目的还是娱乐,因为节目是给别人看的。
虽然我一直有记笔记的习惯,但通常享受的是记录的过程,写完之后很少去整理,除非是保存一些重要信息,比如账号密码。或许,记录的过程本身能加深我的记忆。或许,正如那句老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坦白说,这有些奇怪,我想我还需要适应博客这种“古早”的自媒体形式。就像我最初录制播客时,需要带着感情地自言自语,那种情感非常微妙。底层的动力,是我希望能够真诚地分享,并相信我的分享最终会被别人看到,从而获得正面的反馈。我认为这正是互联网给世界带来的变化。虽然如今信噪比越来越低,但互联网依然给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声音带来了一定的曝光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消除信息差的工具,只要我掌握了互联网,我就能向前迈进一些。
我的2024年
回到年终总结的主题,2024年,我去过很多地方,可能加起来比我过去三十年走过的地方还要多,当然,这是按国家或城市来算的。正如网络上的一句话说的,“生活不是轨道,而是旷野。”这句话,我有了更深的体会,之后会再详细说。
从2023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我一直在欧洲,之后回国了。在欧洲短短的一年里,作为外国人,我仿佛玩了一场模拟人生的游戏。从租房到学习,再到求职面试,经历了无数挑战,我打算单独写几篇博客分享我的见闻与思考。在这里,我先谈谈我的学习和工作。
欧洲学习
时隔十年,我再次回到课堂,体验与我想象中的有所不同。更多的是,我那颗被社会磨砺过的心态。以往的互联网工作讲究效率和短期产出,而学校更注重体系化培养,至于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学校并不承担太多责任。我所在的大学,国际学生的比例较低,主要是白人学生。对于本地学生来说,只要愿意学习,几乎不需要缴纳学费,入学就像点击“加入”一样简单。虽然我早就听说过英美硕士项目是“现金牛”,但当我自己交钱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苦笑了一下。然而,作为一个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我也能看得开:既然在资本主义国家花了钱,我就是来购买体验和服务的。如果不满意,我可以选择退出,而不是勉强适应。因为,时间对我来说更加宝贵。
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点:
- 学生之间的小圈子现象非常严重。并非排外,而是这些人很多可能从高中或本科时期就是同学,关系一直延续到研究生阶段,甚至未来的工作关系,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熟人社会。
- 教师质量良莠不齐。有些老师只是照着PPT念课件,大家都不喜欢他的课。然而下课后你会看到这些老师打扮得精神抖擞,骑着小车,根本看不出来他们在工作上毫无热情。反而会觉得他们可能在课堂上也很不错。
- 学习没有年龄限制。虽然我比00后的同学们年纪大,但班上有一个六十多岁的本地同学,是一位高中老师,他认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决定回到学校充电,真心敬佩他们(他们不需要交学费)。
- 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相对陈旧。或许是受到了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我发现欧洲在互联网领域的强项并不突出。很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认知较为过时,一些小米之家之类的智能家居设置,能让外国人感到新鲜而惊讶。中国和美国在科技领域的确是两朵并开之花。
- 作为外国人,去一个多元化的地方很重要。要接受自己是外国人,接受自己与他人不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动物,要寻找和自己相似的人。与此同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大家都是普通人,唯一不同的是肤色和文化背景。要做到求同存异。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去一个国际化的地方更有机会,只有国际化的环境才会为外国人提供机会。
欧洲工作
与中国传统的敏捷求职方式不同,在欧洲,我按照他们的流程逐步进行求职。从制作简历、选择职位、提交申请到安排面试,每一步看似在中国很顺利的过程,在欧洲却是一个更加艰难的挑战。欧洲的工作环境稳定,永久合同较多,裁员成本也较高,因此他们在招聘时非常谨慎,尤其是对来自欧盟以外的外国员工。在欧洲的职场上,内部推荐非常重要,而这与中国的内推制度有所不同。在中国,内推大多仅仅是帮忙递交简历,反馈迅速、过程简洁,有助于快速调整策略。而在欧洲,招聘流程往往拉得很长,经过多个环节的严格审查。他们对“匹配度”的要求极高,一旦涉及工作签证(增加了雇主的成本),外国候选人往往处于劣势。我会单独写一篇博客来分享我的求职经验。
在欧洲旅行
在欧洲学习的最大便利之一就是,作为国际学生,你可以持申根签证在欧洲自由旅行。欧盟基本上为旅行者创造了一个无国界的体验,持有居留卡后,国家之间几乎没有实际的检查,只需花几十欧元的低成本机票,就可以快速穿越多个语言区域——这就像中国境内跨省旅行一样方便。虽然基督教曾经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欧洲的文化,但他们仍然保留着强烈的本土特色,从语言到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性。我去的地方不多,主要是南欧(西班牙、意大利)、中欧(匈牙利、捷克、奥地利)以及荷比卢法等西欧国家。北欧和瑞士还未能涉足,希望能攒些钱后再去看看。
回国求职
下半年回国后,我继续开始求职。可能是在欧洲求职的过程中,我锻炼了更多的专业度,回国后,我的求职表现明显比以前更成熟了。我学会了围绕岗位分析自己的匹配度,并巧妙地说些漂亮话,隐藏了更多真实的想法。在欧洲,作为外国人,我必须表现出高度的匹配度和强烈的意愿,才能有机会继续走下去。而在国内,即使我的学历和大公司经历得到一定认可,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也学会了用更专业的表现和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赢得招聘方的青睐。
来到Web3
在这次漫长而认真的求职过程中,我最终收获了几个offer,最终选择了现在所在的这家Web 3公司。除了远程工作的优势外,我还把这家公司当作通往Web 3的桥梁,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优秀的人,获得了与传统互联网相似但又不尽相同的信息。
目前,我仍是一个Web 3的初学者。我希望借助过去在Web 2的经验和方法,扎根在这个新的行业,帮助我理解行业和世界的运行逻辑。同时,我也希望能够积极学习新知识,因为只有新知识,才能带给人们成长的机会,给人们希望和可能性。
2024年是异常艰难的一年,未来不可预见,但我仍会继续前行,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