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回忆起一次充满宁静与深思的经历:2017年,我在中国一座宁静的寺庙中参加了为期十天的禅修Vipassana静坐课程。那时,我刚刚开始职业生涯,正面临人生中的诸多深刻问题。如今,这些思考再次浮现,尤其是在我面对来自欧洲各地的工作申请的冷淡回应,以及文化适应的疲惫之际。在这个时刻,我愈加意识到自己迫切需要的是宁静、反思和一种积极的应对人生挑战的方式。Vipassana,再次成为了我的庇护所。

在求职市场的波涛中航行

在追求个人与职业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困境。我在欧洲,尤其是德国和荷兰,广泛投递了产品经理岗位的申请。然而,面试机会屈指可数,即便有些面试的机会,签证问题也往往使得这些门槛关上。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偏向本地人才也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用户行为和偏好的岗位,以便能够打造真正契合的产品功能。

尽管如此,这些挫折并未让我气馁。每一场面试都是一次个人与职业上的锤炼。这份坚持不懈,让我回想起当初在Vipassana中的心境。

在喧嚣中寻求宁静的艺术

Vipassana的本质跨越了国界,全球各地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它的核心理念是“超越观察”,但大多数人将其视为通往“洞察”或“明察”的道路——一场内心的探索,而非对外部现实的审视。与冥想的相似之处颇为惊人,二者都成为了集中与宁静的庇护所。我开始视其为“宁静的艺术”。实践Vipassana意味着远离现代数字化世界的喧嚣,进入沉思的状态;在这个世界里,寂静主宰,一切关注都聚焦在呼吸的节奏上,甚至连最短暂的眼神交流都被剔除。它是一种与外部世界的喧嚣断绝联系,深入自我内部的过程。

Vipassana的初体验:旅程的开始

一年后,我身处一家初创公司的动态环境中,尽管竞争逐渐加剧,公司的发展节奏开始放缓。曾经有序的管理逐渐陷入了混乱。作为一名初级产品经理,我有幸了解了CEO的愿景——这些初看起来充满潜力的举措。然而,我不禁开始思考,我们的方向是否真的与用户的需求对接,还是仅仅是高层的主观臆测。在这种困惑与怀疑之间,我决定通过Vipassana寻求答案,并申请了假期。出乎意料的是,CEO送给我一本佛教经文——这是我即将展开内省之旅的象征。

尽管最初心存怀疑——由于他们网站的陈旧与过时——我还是决定踏出舒适区,拥抱这一陌生的体验,驱动我的是一种对改变的渴望,它承诺给我一个逃离日常乏味的契机。

(待续…)